顶点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顶点小说 > 鉴宝捡漏从1988开始 > 第227章 再见名窑

第227章 再见名窑


张震自然不会大跳槽去学地质。
他早就打算好等这边事情都办完,就尽快赶去云安和倒腾原石的杨家兄弟见面。
趁着现在原石价格不高,好料子多,尽可能的多弄一些储存起来。
如果运气好遇到未来的那些标王、玉王的绝不能让它们落在别人手里。
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响起,火车缓缓开动,张震挥手作别了柳教授一行。
现在越来越忙,车辆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。
他让老杨和熊战今天必须把新车买了,自己开车急匆匆赶回了学校。
办公室内,齐老正在看张震昨天抄写的笔记,脸上写满了惊叹和喜悦的表情。
见张震进门,齐老放下手中稿纸长叹一声道,“一日千里啊,自从上次在泺南看过你的书法之后,到现在还不足一月,你的境界又提高了不少。
老师是赶不上咯,不远的将来我也得称你一声大师了,好,好啊!”
张震急忙谦逊道,“这是您教导有方啊,要不是逼我抄笔记,要不是笔记内容如此精彩,我也不会进步如此神速。”
齐老欣慰一笑,“天纵之才无需斧凿,这是你天资和勤勉积累出的成就......”
槐婷婷抱着小包进门,正听到师生二人在相互吹捧,弄得她脸都红了。
齐老轻咳一声道,“其他人我都打发去博物院帮忙给瓷片编号去了,婷婷来得正好,和我们一起去看东西吧。”
说着一指桌子上的竹篮,“张震拎着东西,咱们走。”
这是个大号篮子,能装下几十斤地瓜那种。
张震拎起来感觉轻飘飘的,好奇打开盖子一看。
篮子里竟然装了白水羊头、烧羊肉、酱牛肉、五香花生米、还有两个咸鸭蛋和两瓶二两装小二。
这是去看东西?怎么感觉像是去上坟?
张震着开车在齐老指引下,来到了位于乾门外的一座茶馆儿。
齐老和服务员招呼一声,带着两个学生,直奔二楼。
宽敞的二楼之上,没有隔断包厢,一眼看到头的大厅里摆着数不清的方桌圆桌。
最尽头还弄了一个小舞台,不过此刻上面空无一人。
散座上倒是来了不少人,多数是须发皆白的老者,再就是带着厚厚眼镜片的学者文化人。
大家见到齐老来了,竟然不约而同地起身打招呼。
齐老笑呵呵地让大家都坐,他带着学生们挑了个最显眼位置坐下。
张震看了一眼别的桌,发现都摆着了不少自制吃喝。
老话说得好,吃饭穿衣亮家当,有人桌上东西十分丰盛,有人却比较寒酸,甚至还有人还品着小酒在嗑盐霜瓜子。
原来齐老让他来看的就是这些老头带的东西。
“愣着干嘛,摆上啊!”齐老打开篮子,开始往外拿吃喝,张震急忙帮忙。
槐婷婷叫过服务员来,要了一壶碧螺春。
张震拧开二锅头,给齐老倒了一杯,轻声道,“老师您先喝着,今儿咱们看什么物件?”
齐老冲着对面桌子一努嘴,“就看他们带来的。”
张震这才发现,这些人几乎都在桌上放着一只包袱,里面鼓鼓囊囊地装着东西。
他琢磨着,这是一场类似于俱乐部的古董鉴赏聚会。
这些人都是古董圈的,每隔一段时间,就拿出自己收藏的好东西,来交流鉴赏。
齐老刚说完,一位身形佝偻的白发老大爷,拎着包袱走来。
他把包袱往桌上一放,解开包袱皮露出了一只二尺见方花绿色硬纸盒。
“老齐,麻烦你给我看看,这是不是哥窑开片。”
哥窑瓷,属于北宋五大名窑。
明代《宣德鼎彝谱》记载,北宋五大名窑排名为,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,哥窑排名第三。
清代《饮流斋说瓷》又提出了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,之说,哥窑排名第四。
由此可见哥窑其地位,在历朝历代,乃至现在,都属于华夏瓷器里面排名极其靠前的。
其存世量可想而知是多么的稀少。
张震曾经有幸见过几件哥窑,自己也拥有过一个小件。
但来到八十年代后,却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哥窑,而且还这么大,可见此刻他多么的激动。
齐老示意老者打开盒子。
随着那个二尺宽的盒子打开,张震一双眼睛立刻盯了上去。
盒子里露出一只米黄色直径过尺的大碗。
只看了一眼,张震愣住了,额头上起了一层黑线,这,这是神马玩意?
就在此时,齐老道,“张震啊,今天我有点眼花,你替我看看吧。”
张震忽而惊醒,回头满脸诧异地看向齐老,“老师,这件东西还要看么?”
齐老一白眼道,“看,人家辛苦拿来了,为什么不给看?”
这是要干嘛啊?张震满腹狐疑,语气尽量和蔼说道,“大爷,您这件东西一眼假啊,连高仿都不是,没有什么收藏的必要了。”
那位大爷顿时瞪起了眼皱起了眉头,额头上青筋都跳了几下。
他指着盒子里东西叫道,“金丝铁线,紫口铁足,怎么一眼假了,怎么不对了,你给我说清楚,要不然老子和你没完。”
齐老悠闲地滋喽一口酒,又吃了两个酥脆的五香花生米,仿佛根本没看到眼前的这一出。
槐婷婷满脸担忧刚要帮腔,齐老扭头瞪了她一眼,吓得槐婷婷不敢吱声。
这一切被张震看在眼里,恨在心里,好啊齐老头,你今天弄这一出是成心耍我来着?
眼前这老大爷,怎么看,怎么像是后世的国宝帮,张震怕他过于激动弹了弦子,急忙道,“大爷别急,听我说。
哥窑确实因为釉面上的开片和胎体的颜色,有金丝铁线、紫口铁足之称,但这两项绝对不能当作评定它是否真品的标准。
咱们看一件瓷器,不光要从特点,新老,风格,来判断,而且还得结合其实用性,文化背景,历史背景,等等。
首先来说,您这件东西,它是个碗,而且还是个浅碗,试问一下,谁能用超过一尺的碗吃饭呢?
古代官窑器物,都是定制,所以都有记录,在我的记忆中哥窑就没有烧制过这么大的碗。
另外从出土记载来看,五大名窑烧制的碗大多口径在十几厘米,罕有超过二十厘米的,你这个都一尺多了啊。
宋代不同于之后的朝代,瓷器都讲究实用性。
要是明清两代出现这么大的碗,倒也不稀奇,但宋不可能。
另外釉色、开片、修足、胎体,都不对,所以我说它连高仿都不是,再加上火气十足,贼光闪烁,这玩意出窑绝对超不过十年。”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